两会声音:关于5G、算力、AI,两会代表说了啥?
【慧聪通信网】2023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5G、算力等科技常见词作为讨论热词也被不少两会代表多次提及,并结合行业现状了发表了诸多看法,对我国科技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接下来,让我们来听听两会代表的观点。
如何开展5G建设?
在部长通道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分享了2023年5G发展规划。我国已经建成了超过234万个5G基站,5G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了5.75亿用户,在行业应用方面,国民经济有97个大类,一半以上用了5G。
下一步的重点是保持5G良好发展势头:一是2023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总数将达290万个基站。在城市地区要覆盖得更好,在农村地区覆盖的更广,在工业园区要覆盖的更深。二是扩大5G应用,要实施“5G+”行动计划。在国民经济的大类中要扩大应用规模,同时在制造业上下更大功夫。“5G+工业互联网”的赋能对制造业跨越式发展非常重要,计划“十四五”期间建1万个以上的5G工厂。三是总结推广5G经验,产学研用集中发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的研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指出,在信息通信业跨越式发展过程,深化共建共享是一条重要经验。在进一步深化5G站址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5G站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需要进一步落实。二是跨行业资源共享难度大。由于缺乏协同规划、设计标准差异大、电力容量不足、产权情况复杂等问题,导致资源共享难度大、利用率偏低,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三是存量站址资源共享潜力待发掘。我国通信站址规模巨大,仅中国铁塔就拥有站址资源210万座,遍布全国各地;但总体利用广度、深度还不够,各地、各行业还在大量新建杆塔资源,导致“多塔林立、多杆林立”,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美观。
基于此,张志勇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全面落实站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提升站址稳定性,确保网络覆盖质量。第二,加强跨行业衔接协同。共同做好跨行业共建共享规划,推动与基站建设规划的衔接协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提升建设效率与效益,最大化节约社会资源。第三,盘活存量通信站址资源,变“通信塔”为“数字塔”。
结合中国移动的实践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认为5G将呈现三大特点:一是5G融入行业的速度将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智慧工厂、矿山、医疗、教育、城市等多领域将进入全面渗透期;二是5G赋能领域将持续拓宽,海事、核电、物流等多领域将成为5G新蓝海;三是5G专网及应用服务企业生产的能力将进一步成熟,5G赋能行业数智转型的价值将进一步放大。
算力难题怎么破解?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认为,“东数西算”工程是推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能够有效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带动西部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发展。“大湾区具有优势产业链,也有数字产业的龙头企业,要更好地参与到“东数西算”工程。他建议,在长远规划上谋定而动,根据算力资源与需求分层分级、分类施策,统筹推进相关设备及方案的升级。同时,还要加大超算、智算等新型算力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应加快我国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推动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服务。针对发展算力网络亟需破解的创新研发基础薄弱、产业现代化水平低、算力需求尚待激发三大难题,杨杰认为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建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推动配套产业成熟、培育壮大算力网络应用生态、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五方面推进我国算力网络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移动总经理杨剑宇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社会级算力交易平台,开展社会算力资源交易试点,完善算力交易机制,建立行业认可的算力度量标准和计费标准,创新算力交易模式。与此同时,针对算力网络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的现状,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广泛汇聚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集中攻克一批制约算力网络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
谈及算力网络具体具体部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建议成立国家算网管理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设国家级算力调度和交易平台,进一步优化东数西算工程布局,防止出现一拥而上和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此外,张云泉认为,在“十五五”规划中应同时支持Z级(1000EFLOPS)超算和中国算力网的研究,持续提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研发投入力度,彻底解决超算核心器件、系统与应用软件“卡脖子”问题;在智算中心建设过程中,应依据国产化核心器件成熟度和应用效果,通过给国产设备一定采购比例,扶持和拉动国产算力设备的发展。
在多样性算力开发方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教授建议尽快提升中国量子计算能力为国家安全建立“量子算力”防线。应多部门协同推进量子计算技术与产业发展,加强量子计算核心软硬件产品和技术攻关,加快自主量子计算生态圈构建和量超(量子计算与经典超算融合)融合创新平台部署。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认为,算力会成为国家的核心基础设施,再次激发创新能力,而云计算是现今提供算力最好的方式。
AI如何良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今年提交了三份提案,其中一份是与人工智能有关。周鸿祎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巨大跃升将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我国理应迎头赶上。在关注技术层面创新的同时,更要关注技术突破背后所依赖的创新模式。他在提案中建议从两点着手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首先是建立大型科技企业+重点科研机构的产研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中国的“微软+Open AI”组合引领大模型技术攻关;其次是支持设立多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长期开源项目,打造开源众包的开放创新生态。
在今年的“部长通道”上,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恰恰也谈了ChatGPT。他认为:“ChatGPT要做到算法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并不容易。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布局,也有一些成果,但要达到ChatGPT的效果,可能还有工作要做。科技部此前也推出了智能码头等若干场景,通过场景驱动牵引科学技术研究结合用户需求。”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今年继续关注人工智能助力医疗、养老、青少年心理健康、无障碍环境建设等社会民生领域,以及如何应对科技带来的行业变化及伦理问题等,他认为:“人工智能要以解决社会刚需为出发点,坚守源头核心技术创新第一线,应当加快推进我国认知智能大模型建设,在自主可控平台上让行业尽快享受AI红利,让每个人拥有AI助手。”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则建言扶植科创产业链,攻关仿生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他指出,国家应该鼓励扶持相关科创产业链参与各方,推进仿生人形机器人产业规划布局,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并指导行业制定数据安全管理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以此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全面推进仿生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仿生人形机器人核心部组件和零部件性能优化等关键共性技术薄弱、技术与应用脱节等问题,国家应当支持整机企业牵头创建国家创新联合体,形成“点面结合”的长期持续创新机制,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此外,针对应用生态发展缓慢等问题,应当鼓励行业组织建设软硬协同的通用型仿生人形机器人开源创新平台,以开放的产业生态降低应用技术成本,同时加速智能制造、养老陪护登场景的应用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