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CEO鲍毅康:5G强大的创新力有助于开创可持续的未来

慧聪通信网 2021-09-28 14:14 来源:慧聪通信网

【慧聪通信网】9月26日,由外交部指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多位联合国人士、全球知名企业负责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了论坛。

本届论坛以“推动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消除贫困与包容性发展、新冠疫情应对与全球卫生治理、绿色转型与碳达峰碳中和、数字技术与新工业革命、“一带一路”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爱立信CEO鲍毅康:5G强大的创新力有助于开创可持续的未来

5G强大的创新力将推动社会变革

论坛期间,爱立信CEO鲍毅康以在线方式,阐释了爱立信5G技术推动可持续的战略和成效。

他指出,4G造就了智能手机的黄金时代,也为世界开启了新的业务模式和创新。“如果没有安全、高性能的4G移动网络,就不会有阿里巴巴、腾讯、京东、UBER、Spotify等一大批移动互联网公司如此快速的崛起。而5G将带来更强大的创新力量,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

鉴于5G之于社会巨大的推动力,爱立信前瞻性的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司目标、工作方式和战略前沿,让可持续发展成为爱立信技术研发、业务开展的重要指引。

2030爱立信将实现碳中和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全球控温。鲍毅康指出,科学已证明,为了尽量减少和降低人为破坏和不可逆转的气候临界点,人类需要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这意味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要在2030年前减半,并在2050年前达到净零排放。

在减排行动中,以蜂窝移动技术为代表的连接与数字技术能够发挥显著的作用。鲍毅康表示,预计到 2030年,移动无线技术和各类数字技术可以将全球净碳排放减少15%, 相当于完成了2030年减排目标的三分之一。因此,移动无线技术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也至关重要。

他进一步强调,15%的预测是在全球广泛部署5G之前做出的,而5G有可能使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减少得更多。“作为开放的创新平台,5G将对多个行业产生直接影响——从智能制造和公共交通系统,到支持电动汽车的智能电网和更多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使用,也包括更高效的物流”。

鲍毅康介绍了爱立信美国5G智能工厂,这是一个既实现低碳生产又保障业务目标的制造工厂典范,被世界经济论坛评定为工业4.0“全球灯塔工厂”。工厂位于德克萨斯州,生产5G和先进天线系统(Advanced Antenna System)。由于采用了高效率的机械和电气系统,工厂的运行能耗比同类建筑减少了24%,工厂100%的电力来自于厂区安置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幅减少了碳排放。

“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爱立信已经将自身的排放量减少了70%以上,如今正朝着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方向前进”,鲍毅康说。

此外,爱立信正在努力减少供应链内的排放,要求并帮助供应商制定符合1.5℃的目标。爱立信还通过“打破能源曲线”方法和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能效,为运营商网络提供减排支持。

“与行业基准相比,爱立信的RAN Computer产品组合通过爱立信Silicon芯片降低了30-60%的功耗”,鲍毅康表示。

爱立信中国Digital Lab计划将进一步扩展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亿中国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爱立信与中国有超过100余年的合作关系,并长期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教育投入弥合数字鸿沟。

鲍毅康援引经济学人智库近期为爱立信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编写的一份报告指出,学校通网是改善学习成果和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该报告发现,学校的通网率每增加10%,就可以使儿童的有效受教育年限增加0.6%,人均GDP增加1.1%。

数字包容是爱立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2019年,爱立信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支持后者和国际电信联盟发起的全球Giga倡议,即在十年内连接全球每所学校。爱立信助力Giga要在2023年底前绘制35个国家的学校连网现状图,这将为Giga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国,爱立信的数字包容计划也在进一步展开。今年1月,爱立信在中国启动了数字实验室(Digital Lab)计划,为11-16岁的少年探索新技术提供专业且有趣的课程,培养孩子们的数字动手能力。鲍毅康在演讲中正式宣布,继北京之后,未来几个月,该计划将进一步扩展到北京和上海的其他学校。

鲍毅康最后强调,全社会都有责任加快推进数字包容性和气候行动方面的工作,同时也期待政府、公共机构、行业和思想领袖与爱立信共同建立真正的公私合作关系,以通过无处不在的连接改善人们的生活、重新定义商业并共同开创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