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2 | 云计算: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有挑战的时代
【慧聪通信网】历经十多年发展,在政府大力支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云计算产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市场规模、关键技术、行业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无论是互联网领域还是政务、金融、工业、交通等传统行业,均把上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形势下,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迎来了为全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的历史性机遇,面对2022年,云计算将在数字化新时代,全面升级技术能力和赋能水平,为推进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筑起稳固之基。
云计算的最新使命,是为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而筑基
云计算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愈发成熟,呈繁荣发展态势。在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明显滑坡的情况下,我国云计算市场仍呈爆发式增长形势。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2091亿元,增速56.6%,预计到2024年,公有云市场规模将接近6000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亿元。历经多年发展,在政府部门大力引导和各方共同推动下,我国云计算产业取得了重大进步,相关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极大提升,从整体看,云计算产业生态已经入繁荣期,云计算领域相关龙头企业已在国际上形成较大影响力,云原生、边缘计算、SaaS等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也呈现出优质发展潜力。政务、金融、工业、交通等传统行业上云率持续攀升,重点行业和典型场景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深度正逐步增加。
数字经济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全产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近两年关于数字化转型政策集中出台,为促进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和推进措施。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强调“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2020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80.9%,占GDP比重31.2%。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渗透率分别为8.9%、21%和40.7%,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融合发展向深层次演进。可以预见,未来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将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题词,来自千行百业的政企机构在此历史契机下,将聚焦利用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促进技术、业务、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
数字化新时代下,云计算筑基作用愈发凸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突破,为数字化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云计算技术作为新技术基础设施之一,是构建新型IT架构的承载技术。云计算从底层看,实现了对数字资源的集约化统筹、灵活调度、统一运营和智能化运维管理,为数字化转型构建了稳健的底座;从中层来看,云计算正在做厚中台,实现对技术和资源的组件化封装以及上层业务的持续沉淀,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方向之一;从上层来看,云计算通过更加灵活的SaaS服务或云化软件方案,对传统商业套装软件进行拆分解构,灵活构建松耦合的信息系统,快速响应场景化业务需求。整体看,云计算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引擎,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工作逐步深入推进的大趋势下,云计算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从云计算IaaS层面看,建设分布式云统筹云边端资源将成为重要趋势
从资源层面看,云计算多样性、分布式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趋势明显,分布式云满足了多样性计算需求。算力的分布式部署是云计算从单一数据中心向不同物理位置多数据中心部署、从中心化架构向分布式架构扩展带来的新模式。在该模式下,中心-区域-边缘的算力处理能力深入到传统集中式计算处理模式无法覆盖到的边缘应用场景,并通过多种算力基础设施的协同,为各种计算场景提供有针对性的算力。一方面,利用多种计算架构解决多样性数据处理的问题,如计算密集型应用需要中心计算平台执行逻辑复杂的调度任务,而数据密集型应用则需要边缘计算高效地完成多样性数据接入及海量数据处理。另一方面,“云计算+边缘计算”的新型算力处理模式逐步代替集中式算力处理模式。如CPU、DSP、GPU、FPGA等算力服务开始从云端向边缘侧扩展,通过提高边缘侧算力处理能力和云边协同能力,达到算力服务分布式发展的最终目标。
分布式云通过云边端协同扩展边缘侧算力应用范围,助力行业数字化发展。得益于物联网、5G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分布式云已经从最初的中心云与边缘云协同扩展到覆盖中心云、边缘云、边缘设备、物联网设备在内的“云边端”综合性技术架构体系。该架构体系能够提供高效灵活的部署方式,使云边协同在更多复杂的场景中应用,进而推动云网边一体化应用在不同边缘场景中落地。以容器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向边缘侧下沉,利用轻量化、部署简单、规范统一、多环境兼容、快速启动、易扩容、易迁移等特点,为边缘应用在边缘环境资源紧张、边缘设备异构严重、服务管理需求复杂等环境提供了新的部署方式。分布式云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和行业属性,助力行业客户快速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工业制造领域为例,基于分布式云的智能工厂平台为现场级的边缘节点赋予实时计算能,助力生产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实现智能运营管理和数字化生产。
从云计算PaaS层面看,智慧中台、低代码平台等数字平台建设逐步引发关注
建设以技术中台、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为代表的智慧中台是提升云计算数字化赋能能力的重要内容。技术中台依托以微服务、DevOps和容器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为基础,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弹性调度,提供企业柔性的软件生产能力;数据中台依托企业海量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湖等方式,汇集贯穿业务产品的开发、部署、上线、运营整个生命周期数据,构建完整的数据归集、分析、应用和开放平台,提升数据的资产化转换,为业务创新和高层决策提供可信依据;业务中台将业务过程中的标准化能力进行拆分、沉淀并持续迭代升级,在各业务板块之间实现联接与协同,为业务创新发展的可复用能力。在数字化转型的建设过程中,智慧中台作为“业技融合”的关键结合位置,将愈发得到重视。
以低代码/无代码为代表的创新型开发平台引发行业关注。传统的开发方法交付周期长,存在过多的重复性、烟囱式基础工作,并且技术和人力投入成本偏高,导致业务交付周期长且定制能力弱,难以敏捷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随着编程语言、可视化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低代码/无代码开发概念逐渐清晰,为应用快速开发带来新的尝试机会。低代码/无代码平台,通过对业务进行抽象,以可视化开发的优势和“搭积木”方式快速进行应用开发,极大降低了开发门槛,并利用低代码/无代码的扩展和集成能力,解决企业级复杂应用场景的构建问题,支持对应用开发、测试、部署发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经济宏观发展趋势、企业业务快速迭代创新需求、软件工程发展需求、新冠肺炎疫情催化等多重因素,正在加速低代码/无代码的快速发展。
从云计算SaaS层面看,推进传统套装软件解耦实现价值链重塑愈发达成共识
数字化转型以业务价值链重塑为核心,应用云化是关键路径。前期我国企业上云工作以在资源层面上云为主,应用上云工作相对滞后,尤其对于工业、金融等传统领域的核心业务系统来说,上云工作并不充分,有相当比重的传统企业的核心业务应用仍以部署传统套装软件为主。在开放化、智能化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下,企业应梳理、研究各业务条线中商业价值与业务应用之间的关系,推进生产运营、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重点场景的应用云化工作。一方面,数字化转型需要对原有业务单体应用,尤其是对一些开放性较差的传统套装软件进行拆分、解构,并提取出其共性需求,将公共业务功能模块化,使其更具可复用的管理价值;另一方面,不同业务单元的横向贯通,不仅发生在内部,利用云化应用相关接口的灵活性,开展企业的外部开放生态建设,提升产业链韧性,更有利于创造企业业务价值。
以某化工行业国企为例,其在开展其业务数字化时,对原有ERP套件进行云化改造,重构形成100余个开放接口,同时梳理企业内部财务、采购、物流、人力、资产等业务环节关键流程和数据表单,实现以ERP系统为核心,CRM、电商、OA、库存等不同业务系统的横向集成,达到全面流程贯通协同办公生产的根本目标,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成效。
展望云计算新阶段发展方向,更敏捷、更安全、更低碳、更理解行业
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云计算伴随着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与能力提升,为了更好地全面支撑数字化转型,整体看云计算在以下方向存在比较明确的机遇与挑战。
● 一是更敏捷。以云原生、中台等为代表的技术将持续提升云计算在资源提供和新技术赋能方面的敏捷性。可以预见,提升应用迭代速度赋能用户应用创新的目标是没有止境的,敏捷性仍是云计算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的最重要方向。
● 二是更安全。传统安全体系通过部署各类安全产品,以应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各安全产品功能定位明确,但彼此之间较为孤立和分散,作用局限效率低,难以应对数字化时代日益复杂的安全风险。未来,随着零信任理念和原生安全理念的融合,云安全架构中各模块高效协同,最大限度保障数字基础设施中各资源和动态行为的可信。
● 三是更低碳。当下“双碳”目标正在重构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各行各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来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够直接或间接推进碳减排,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 四是更理解行业。传统行业的上云工作已经步入深水区,对于工业、金融、交通、能源等领域,相对通用或基础的云计算产品在解决行业核心痛点方面已经明显不够解渴,为千行百业赋能、更匹配行业场景的行业云产品必将愈发丰富,这将为云计算产业带来更大的一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