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总在想象之外:华为盖刚深度解读“通信网络2030”

慧聪通信网 2022-04-28 09:05 来源:飞象网

【慧聪通信网】在2022年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携手产业伙伴举办了“智能世界2030”论坛。华为ICT战略与业务发展部总裁盖刚以“打造立体超宽、绿色智能的未来通信网络”为主题发言,深度解读了通信网络未来的6大特怔。

未来总在想象之外:华为盖刚深度解读“通信网络2030”

华为预测,2030年全球联接数量将至少提升10倍,增至2000亿,从联接百亿的人到联接千亿的物,万物互联终成现实。同时,随着元宇宙、全息影像等新型应用的到来,带宽的需求也将增长百倍,人均无线蜂窝流量将增长40倍,全球千兆及以上的家庭宽带用户渗透率将增长50倍。工厂自动化等1毫秒超低时延的应用也将在2030年广泛普及,时延将比如今再次降低百倍。可以预见的是,2030年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超现实、沉浸式的极致体验将无处不在。

什么样的通信网络才能满足这样百倍的体验提升呢?华为认为,通信网络2030将具备立体超宽、通信感知融合、确定性体验、智能原生、安全可信和绿色低碳六大关键特征。

立体超宽首先是“立体”,不仅支持地面连接,还将延伸到空中,形成一张空天地一体的无缝覆盖网络,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连续、高速的宽带体验。新的应用场景也将带来新的技术挑战,需要在超高速的卫星移动、超长距的星际通信等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与此同时,十年后人类将迎来全息、全感、全交互的时代,个人、家庭、组织的宽带连接也将从现在的千兆光纤、千兆无线和千兆wifi演进到三个万兆,进入10Gbps anywhere的超宽带时代。三个万兆需求又将驱动着通信网络的技术和标准持续发展演进,比如无线网络将从现在的5G走向5.5G和6G,固定网络将从现在的F5G走向F5.5G和F6G。

2030年,通信与感知将深度融合,万物互联与万物感知融为一体会带来超越传统的新应用和新场景。比如无线通信与无线感知融合,将迎来车联网的车路协同、无人机的超低空探测、智慧工厂的高精度定位等创新应用。盖刚表示,借助无线5.5G和6G的创新技术可以实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毫米级的成像分辨率和100%的地理区域覆盖,借助光纤感知技术将光纤振动的波纹分析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也将创造出大量新应用。比如将光纤沿油气管道深埋,一边传输数据一边精准地感测油气管道的运行情况,提前发现漏油、漏气等问题。基于固定网络的F5G、F6G创新技术可实现米级的定位精度,信号采集率和识别准确率都将达到99.9%。

确定性体验是通信网络2030的第三个关键特征。华为预计,2030年低时延应用将大量普及,而工厂自动化生产、车辆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等应用都需要十毫秒以内的低时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业务的高可靠和高安全。因此,未来通信网络需要具备三级时延的能力,并且小于10毫秒的低时延将成为通信网络2030的基础服务。此外,围绕低时延的创新将层出不穷,比如6G和F6G的超低时延编码、时延敏感网络以及智能选路等,这些创新技术将彻底改变未来的生产和生活。

智能原生也是通信网络2030的关键特征之一。未来十年,通信网络的连接数和连接密度将呈指数级增长,因此网络的配置、运维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只有全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才能有效解决网络的运营、运维难题。盖刚表示,网源+AI、网络+AI、业务+AI的三层架构将为网络用户提供零等待、零接触、零故障的网络服务体验,同时也为网络运营者打造自配置、自修复、自优化的高效运维能力。华为预测,2025年通信网络有望具备L4级别的高度自治,到2030年将实现L5级别的完全自治。

安全可信一直是通信网络的一个关键诉求。2030年全球连接数将达到2000亿,90%的企业将采用多云,世界将进入尧字节数据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信网络不仅要下联万物、上联多云,还要承载大量企业的关键数据,这就要求通信网络必须做到安全、可信。华为为此提出了全场景安全可信框架,在内生安全、原生可信上开展关键技术创新。预计到2030年,100%的新建通信网络都将使用内生安全的网络技术,50%以上的新建网将使用融合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原生可信技术。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的焦点话题之一,因此也是通信网络2030的第六个关键特征。2030年通信网络流量将至少增长100倍,要想能耗不增加或者少增加,靠单点技术的突破几乎不可能,这需要从设备、站点、网络、运营四个纬度系统性地提升网络能效。比如开发设备级的共封装光学技术,推进站点级的形态重构、网络级的节能路由、运营级的AI自动休眠等等。通过理论创新、架构创新和软件算法创新,就可以实现通信网络的百倍能效提升。

“未来总在想象之外,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盖刚说,“在通往2030的路上,华为将继续联合全产业界力量,推动通信网络产业不断向前进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