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工具对企业提高数据素养意味着什么?

慧聪通信网 2022-05-30 10:00 来源:慧聪通信网

作者:Qlik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刘智宏

【慧聪通信网】随着疫情这场“持久战”已经进入第三年,全球企业在疫情的催化下迫切需要提升数字化水平和数据素养能力,为企业注入新动能。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持续演化,人们不得不将工作和生活更多转移到线上,使用数字服务的用户数量也不断上涨。因此,企业必须想办法搭建并提供这些数字服务。

这种情况也说明现有的技术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作为雇主需要大量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帮助他们在多元、混合的世界立于不败之地。亚马逊云科技(AWS)近期发起的一项全球数字技能调查(Global Digital Skills Study)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员工担心自己学习、提升数字技能的速度不够快,无法满足未来的职业需求。数字化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从软件开发者到网络安全专家,再到数据专家,几乎每个领域都面临着人才需求缺口日益扩大的窘境。

政府和教育、就业相关部门正在加速填补人才缺口,如 2019 年数字化管理师被纳入新职业;2021 年正式发布数字化管理师国家职业智能标准等。与此同时,构建数字化产品和系统工具的进步使 IT 团队和其他业务部门员工都可以从中受益,也有助于减轻企业的压力。然而技术进步能否填补人才缺口?如果可以,这对企业提高员工的数字技能和数据素养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促进公平竞争

为应对这些挑战,低代码(或零代码)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这种应用往往同时结合了编码和编程两种不同方法。传统编程方法需要开发者手动编写代码,而低代码的平台中包含图形化拖拽、参数配置等功能,能够更高效地帮助用户创建产品和功能,用户无需采用传统方法手动编写代码。虽然非技术人员使用低代码平台来开发复杂的应用程序并非易事,但得益于低代码平台的自动化和辅助特性,非专业程序员或者具备基本数字技能的人确实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技术任务。例如,更具“可消费性(consumable)”的数字工具的发展,可能会对员工与数据交互的效率产生巨大影响。

数字工具可以赋能企业中可能需要或自认为不需要数据技能的员工,比如销售、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的员工,降低技术使用的门槛。与此同时,这些数字工具所提供的分析功能让员工能够更加轻松地获取更具体、详尽的洞察,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在自己开发或团队开发的低代码工具完成部署后,员工就不必依赖专门的数据或 IT 团队来收集和分析所需的信息,他们完全可以自行开展分析。目前来说,准备、分析数据所需的时间、精力和技能一直是数据民主化的重大挑战,而采用低代码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

那么,只要有了低代码工具就能帮助企业提高员工数据素养吗?毫无疑问,低代码工具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获取洞察,改变员工对“只有数据专家才能读懂数据”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企业不应忽视真正的数据素养所需的广泛技能。员工不仅需要了解如何解读数据,还需要了解如何通过数据来论证、阐释自己的观点或案例,偏见和数据来源等背景因素也应纳入考量范围。尽管自动化对理解数据的某些特定阶段有所帮助,但其它方面仍需要人工干预。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数据科学家

由于低代码工具的加速普及,“公民开发者(citizen developer)”成为了一个流行词。Gartner 的一项研究预测,到了2023年,大型企业中的“公民开发者”数量将超过专业开发人员。基于正确的框架和监管,低代码工具可以辅助员工自行编写软件并拓展IT团队。同时,低代码还可以让使具备基本编程能力的员工变得更加专业、更加高效。

我们发现很难找到一个与数据技能相对应的术语。尽管“公民数据科学家”和“公民开发者”一样,意味着专业技术更加民主化,但与应用程序开发相比,对数据的理解已经成为一个更广泛的全民挑战,这一点我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深有体会。但我们尚未做好应对这项挑战的准备。Qlik 最新发布的《数据素养:职场技能进阶》(Data Literacy: The Upskilling Evolution)调查显示,全球职场人士中仅有 11% 在数据素养方面有充分自信。因此,要填补数据技能缺口,与其说是要通过提升员工的高级数据科学技能,倒不如说是增强员工对自身基本数据素养的信心,特别是让他们了解低代码工具是有可能弥补基本分析和高级分析之间的差距的。

对于需要提升员工数据技能的企业来说,可以从推行低代码行动和倡导“公民开发者”的观点中获得一些灵感。这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是解决数字技能短缺问题的灵丹妙药。如今,企业对数据的应用更加广泛,从财务到人力资源,各个部门都可能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数据技能。依靠自动化的低代码工具来提高数据素养,就好比用谷歌在线翻译来学习一门外语,或许某些问题确实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但仅仅停留在单词层面未免太过浅显。我们应该把这些工具当做敲门砖,向更多人展示数据的力量,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提升数据素养之旅。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