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齐聚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危中求变,“碳路”向前

慧聪通信网 2022-11-04 09:24 来源:中国网科学

【慧聪通信网】全球变暖给经济带来的压力也逐渐显现,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太平洋岛国发生自然灾害的风险显著提升,未来可能每年将因为气候灾害遭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这无不提醒着人们,实现“双碳”目标迫在眉睫。

在“双碳”目标的愿景中,如何更好地推进切实有效的行动?11月1日-2日,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在北京召开,近70位政商学界顶级嘉宾齐聚一堂,针对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分享自己的思考。

各领域专家结合自己的经验探索、观察体悟,或引经据典、或建言献策,让峰会句句亮点、满满干货。

大咖齐聚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危中求变,“碳路”向前

杜祥琬: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

在开幕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首先要节能提效。他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需要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需要避免两种倾向: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同时又要防止转型无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总之,要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潘家华:由化石能源向零碳能源切换赛道,需要提升原创能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在演讲中表示,由化石能源向零碳能源切换赛道,需要提升原创能力。他表示,“我们要引领世界、推进全球的碳中和转型。现在我们在产能上是可以做贡献,所以我们对世界的零碳能源生产设备、光伏、风机和纯电动汽车电池,应该说产能在世界上是一个巨无霸,但在原创技术特别是革命性技术方面还要继续发力。”

徐威:气候变化议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一致行动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徐威在发表开幕致辞时提到,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灾害日益频繁。气候变化议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一致行动。在这一全球性挑战面前,中国勇于肩负责任与担当,于2020年宣布了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他介绍,凤凰卫视作为立足香港、面向全球的国际媒体集团,致力于讲好绿色发展故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凭借独特的全媒体优势,充分发挥环球新闻报道能力,在全球广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凤凰卫视集团将继续努力,搭建更多国际交流平台。

张玉军:不能因新冠疫情、能源危机等暂时的困难放弃转型努力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张玉军发表主旨演讲时建议,全面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进气候变化与履行发展合作;推动南南知识共享,共同应对气候挑战;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推进高质量公正转型。他表示,当前既不能因新冠疫情、能源危机等暂时的困难放弃转型努力,也不能急于求成脱离实际。要通过联合研究和共同努力,探索低碳转型过程中的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和粮食安全,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卢伦燕:中国工商企业的能效还有很大提高的余地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在以“国际机构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贡献”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表示,追求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要碳能源转型。中国到2050年可以实现大概88%左右的一次能源来自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贾康:实现双碳目标是持久战而非突击战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主旨演讲环节谈到,大家都高度重视双碳目标,要实现它,往前推进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把系统工程碎片化的偏差。“碎片化”就是一个一个单个主体的努力,没有形成有机联系,没有很好地达到系统工程的要求。这会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就是违背了事实规律的偏差。贾康谈到,“我们希望在以后推进实现零碳目标持久战的过程中,我们以更高的政策理性和实践理性来遵循客观规律,更好地合乎规律性的要求,去掌握推进过程。”

屈宪军:利用电动汽车充电的灵活性来平抑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

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屈宪军在电动汽车充换绿电倡议圆桌论坛上表示,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主要特点就是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不均衡实际上对应的是不稳定性。而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充电具备充电有弹性、行为可引导、规律可预测、功率可调控的特点。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动汽车充电的灵活性来平抑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杨彪: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在节能减排方面有重任

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在致辞中表示,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排放高污染行业,他们在节能减排方面有重任。SEE基金会和各行业联动,从企业的角度积极贡献气候治理的智慧,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作为公益组织,带动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公益组织和公众力量一起,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携手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碳中和承诺的履行。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