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大数据“赋能”为脱贫增添新动能
大数据里,有脱贫攻坚的妙招,有农村产业革命的动力,有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与国家大数据战略相结合,用好大数据这一技术助推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中国数谷”,近年来,贵阳市坚定不移把大数据战略行动向纵深推进,积极运用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大数据为农业“赋能”,推动农业现代化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新动能。
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总攻阶段,更应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奋力冲刺、夺取全胜。
“大数据+”让农业更智慧
四月,春回大地。近几天,贵阳乌当岩山樱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0多亩樱桃逐渐变红,再过几天就可以采摘了。和往年一样,合作社负责人左福兴到区农业农村部门获准打印了几千张二维码,准备销售的时候贴在樱桃包装盒上。
“别小看这张‘二维码’,这可是我们家樱桃的‘身份证’呢。”左福兴说,如今消费者十分重视食品安全,从2018年起,合作社就开始使用“贵阳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在樱桃种植、开花、结果的过程中,用药、管理、质检等都按照安全标准进行管理并详细记录在系统中,消费者用手机扫描包装盒上独一无二的二维码,便可直接进入“贵阳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樱桃的产地、等级、质检报告、发签日期,以及品种特性、企业情况、土地、施肥、修剪等信息都一目了然。
“今年预计能产1万多斤樱桃,有了这张‘身份证’,消费者可以更放心地购买食用。”左福兴说,从自家的樱桃有了“身份证”以来,每年的销售情况都非常好。
“我们开发这个安全溯源系统,就是希望通过溯源督促企业在生产管理时做到安全规范。”市农业农村局果树站农艺师李涛说,目前,上线“贵阳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的精品水果生产企业、基地已达到了100余家,涉及猕猴桃、葡萄、桃等10个精品水果品种,可追溯面积超过10万亩,占全市果树总面积的16.46%,为打造“贵阳精品水果”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农业与大数据的融合碰撞,不仅创新了农业销售模式,还创新了种养殖模式,有力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茶园基地的前端视频采集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生产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时观测田间茶叶长势、病虫草害相关信息,采集茶园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量等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依据,有效保障了茶园的精细化管理,茶叶质量得到提升。
通过数字化生产线对传统制茶技艺进行分析,将影响茶叶加工品质的温度、湿度、火候、操作节点等关键环节用数字的方式表达、保存并传承下来,根据需要组合、提取和使用,将茶叶加工工艺进行程序设计,实现加工的精准控制——贵茶公司解决了传统茶叶加工中对加工工人经验的依赖,实现了贵州茶精准化、数字化、清洁化、标准化加工,保障了产品品质及稳定性。
通过修文猕猴桃大数据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果园的气候土壤信息、果树生长变化、灾害灾情,开展设施农业远程控制、果实入库全程跟踪记录,让每个果园都有一个终身唯一的身份证码,历史的用肥用药、农事活动、气候信息、灾害等数据全都可查、可追溯,助力修文猕猴桃占据国内外高端鲜果市场,成为中国优质猕猴桃的代表。
……
随着贵阳积极推进大数据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开展大数据+物联网+农业的应用,全市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成了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农村电商为脱贫攻坚添动力
“153斤、167斤……”4月9日晚上10点,息烽县永靖镇立碑村的息烽宇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办公负责人龙瑞还在仔细核对村民送来的蕨菜订单,通过微信逐一结账。这些蕨菜,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因为有了电商公司,我们身边的东西都上了‘淘宝店’,不用出远门就能把东西卖出去增加收入。”刚通过微信收下龙瑞转过来的278元,微信名为春夏的村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是龙瑞的老熟人,从朋友圈得知电商公司要收购蕨菜,就采摘送来了。
像这样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的例子在立碑村比比皆是。作为贵州第一个“淘宝村”,立碑村吸引周边网商、网货等要素集聚,把来自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农特产品汇聚到村里,再通过电商平台营销推广,让这些“山里货”摇身一变,成为畅销全国的“香饽饽”。
立碑村党支部书记龚兴春介绍,2019年,立碑村专业电商从业人员有40余人,销售贵州农特产品达2000万余元,带动了不少村民增收。
电商的发展,让直播“带货”等销售方式悄然出现在立碑村。
“平均每次直播‘带货’上万单,曾创下单次直播‘带货’销售额达到100万元的纪录!”回忆起2019年上半年以来的几次直播“带货”体验,返乡创业青年吕坤伦记忆深刻。
吕坤伦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10余年,从2008年开始接触电商。在息烽县政府和立碑村党支部的动员下,吕坤伦与合伙人带着资金和成熟的电商模式回到立碑村。政府开辟“绿色通道”支持电商发展,吕坤伦办理营业执照只花了3天,办理生产许可证只花了4天,此外还享受到降低物流成本、减免税收等优惠。
电商人才的不断集聚,共同促进了立碑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龚兴春也因此比以往更忙了。
“通过梳理电商大数据信息后发现,辣椒尤其受欢迎,今年整体结合市场,将辣椒作为本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种植备选品种,有针对性地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户就业增收。”龚兴春说,参与市场竞争,产品质量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在种植上,也将会严把质量关。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有了大数据助力,现在立碑村对供求状况和市场趋势的判断也就有了足够的底气。
从2015年8月《贵阳市农村电商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发布以来,我市农村电商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农村电商发展基础越来越坚实。目前,全市建成8个县级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和600余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5个“村淘创富”示范村,农村乡级快递网点覆盖率达100%。
拓展线上市场助推黔货出山
4月9日,记者打开京东App销售页面,在中国特产·贵州扶贫馆上看到,贵州黔西南糯米蕉位列其中,数万条评论中,大都表示喜爱。
黔西南糯米蕉香甜软糯、品质独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看着大批等待上市的香蕉挂在树上,蕉农们急了。贵阳企业贵州电子商务云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了解情况后,立刻与安龙县政府、京东平台等联手行动,通过京东秒杀等系列营销活动,在短时间内为黔西南糯米蕉打开了销路。截至4月10日,已售出6.5万余件,近33万斤,惠及贫困户60余户。
农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农产品外销是关键。目前,各地在保持原有线下销售的同时,积极开辟线上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销售模式、构建开放的市场体系,助力黔货出山。黔西南糯米蕉迅速走向全国市场,是贵阳市不断优化黔货出山通道、扩大开放的具体体现。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贵阳市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销售端入手,着力开拓内外市场,积极推动消费扶贫。”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潘剑说。
对内,贵阳市以“团销团餐”行动推动农产品进学校、医院、机关等团体消费单位,帮助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探索建立健全流通环节本省蔬菜销售的奖补机制,提高流通主体参与产销对接的积极性等;结合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全市重点产业,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实现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冷链体系的无缝衔接;完善多级城乡配送网络、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政策等,加快构建高效集约、协同共享、融合开放、绿色环保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
对外,借助贵阳市的电商资源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全国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设立贵州产品馆,引进阿里盒马鲜生、京东7-FRESH等线上+线下+物流的新零售模式,加快全市生鲜零售业态的转型升级;积极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开设销售窗口,并以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建立稳定的中高端农产品供销关系,通过省内外展会和直采直销合同,优化黔货出山通道。
脱贫不能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坚持开放眼光,运用开放思维,做好脱贫文章。贵阳以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良性互动,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贵阳农产品物流园通过与上海永辉超市、上蔬集团、广州江南市场等省外大型农批市场、生鲜销售终端达成战略合作,构建黔货出山、黔货出海的销售体系;贵州电商云公司搭建贵州农产品线上销售体系,针对贵州12个特色农业产业,与30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达20000余种贵州产品的资源池,销售产品本地化率达100%,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因为拥有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打通了黔货出山通道,才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间永辉、北京华联、沃尔玛、合力、星力等220多家大中型生鲜超市门店的蔬菜、水果、肉禽水产等生鲜产品供应充足、购销两旺,未出现断档脱销现象。
今年,贵阳改貌铁路口岸将建成,借力大通道,黔货出山将更上层楼。届时,贵阳本地代工和生产的出口商品可以直接在铁路口岸报关出口,降低贵阳本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成本,并能吸引更多外贸加工型和生产出口型企业到贵阳及周边落地,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本地进口商品的落地价格将降低,进而促进消费终端价格下降,有利于打造引领潮流、令人向往的“爽爽贵阳·消费天堂”品牌,让群众共享互联互通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