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电动汽车:为什么中国占据了领先地位
作者:是德科技汽车行业解决方案经理Janet Ooi
【慧聪通信网】新能源汽车(NEV)一直被视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巴黎协定》的碳中和目标是在 2035 年之前减排 20%,随着这一期限的逼近,快速普及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在大力发展电动交通方面,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在 2021 年就达到了近 300 万 NEV的销售量。预计到 2035 年,中国 60% 的汽车将会是电动汽车。
当下,全球都在推广更加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大势所趋,中国也在加速顺应。要想完全实现电动交通的愿景,整个业内的生态系统需要克服重重障碍,重点是加紧建设快速充电基础设施,突破电池限制,以及实现互操作性。
快速充电网络
中国能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原因之一就是其相对完善的公共充电网络。目前,中国已经拥有超过 110 万个公共充电站,平均每个充电站服务 7 辆新能源汽车。这与其他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德国只有 5 万多个公共充电站,每个充电站平均需要服务 27 辆新能源汽车。为了继续提高电动汽车的普及率,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决不能放缓。
让快充比加油更加方便、快捷,将有助于推动市场进一步接纳电动汽车。此外,一旦快充网络建设完成,就意味着 NEV 商用化将迎来重大转折。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各种举措,例如为 NEV 开辟优先停车位和提供上牌补贴,激励更多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NEV)。
电池限制:续航里程和成本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成本还比较高,续航里程相对有限。研究表明,车辆平均每天的使用里程大约是 67 公里。尽管如此,要想实现大规模普及,新能源汽车一次充满电必须至少行驶 300 公里才会吸引消费者的青睐。对于商用车来说,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因为天天停车充电显然不可接受。
这些妨碍 NEV 普及的因素有望通过持续的创新技术来解决。组合电池技术以及阴极和阳极电池技术的进步将会缓解续航里程的限制。固态电池的商用化则是另一个颠覆性的突破。这种电池功率密度更大、重量更轻,能支持更长的续航里程。此外,它们还可以在 10 分钟内充满电,与停车加满油箱所需的时间相当。
成本问题是电池需要克服的另一个难题。生产新能源汽车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如果做不到回收再利用(比如回收废旧电池等),那么材料成本就很难降下来。要想在 2060 年实现零排放目标,还需要政府持续发力,通过政府补贴等长期举措来刺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互操作性
为了提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必须强制要求实现互操作性。例如,用户需要使用不同的银行卡或者软件才能给公共充电设施付费,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限制。随着更多进口新能源车型进入中国市场,配备通用适配器和建设通用充电站是减少麻烦的必要措施。政府已经开始制定标准化政策,以期消除大部分限制因素。在物理、交易和技术层面上实现互操作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对大家的吸引力。此外,制定车载电池性能规范等通用标准也至关重要。
实现电气化未来
我国在迎接未来的电气化时代方面已经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但随着实现碳排放目标的期限一步步临近,现在还不到松懈的时候。各种解决方案将会持续涌现,许多关键障碍有望迅速得到解决,这将为新能源汽车(NEV)的大规模普及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