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多措并举,破局“中国芯”之困

慧聪通信网 2023-03-14 17:53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作者:朱文凤

【慧聪通信网】自今年两会启幕以来,“科技自立自强”成为热点,集成电路作为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的基石,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针对集成电路行业技术水平处于劣势、高端人才短缺、产业布局不完善等发展掣肘,两会代表委员们带来了可实践、可落地的建议和思考,为破局“中国芯”之困提供了新思路。

实施芯片强国战略,全国“一盘棋”统筹发展集成电路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用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力量。”3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鹤在北京调研集成电路企业发展时表示,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和新形势的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设定务实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困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好组织作用,引导长期投资,对国内人才给予一视同仁的优惠政策,对外籍专家给予真正的国民待遇,帮助企业加快引进和培养人才。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已形成较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部分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但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上,我国仍处在中下游。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谢商华建议,加快芯片立法进程,实施芯片强国战略。把芯片及集成电路发展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由全国人大牵头有关部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芯片促进法》,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牵头制定涉及芯片和集成电路的相关法规与部门规章,以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形式,保障未来中长期内芯片与软件的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优势资源,引导优势企业相互协同、联合攻关、统筹行业发展布局,防止企业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带来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含量低等不良现象发生,加强政策支持配套,营造集成电路发展良好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汪胜洋建议,建立集成电路产业“链长制”,推进“强链、补链”,加大对“链主”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包括对企业融资的财政支持,如低息贷款等,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发挥“链主”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牵引作用,构建以链主为核心产业链的政策支持体系。

而对于集成电路政策的制订,全国人大代表、华虹集团董事长张素心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在芯片产业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中形成合力,集聚优质资源,推动集成电路行业自动、可控发展,而且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相比于技术“自主”,应将技术的“可控”置于优先地位。

稳中有度!人才培养要避免重复建设

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供给,然而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前后,我国科技人才缺口为74.45万人,其中高端人才缺口超过4万人。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增长,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如何为集成电路“引才”“育才”“留才”成为两会代表关注的重点。

为加快人才培育,谢商华建议,将集成电路纳入高考“强基计划”,单设集成电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实施“3+2”的本硕贯通、“3+4”的本硕博贯通、“2+3”硕博贯通等特别培养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学院超常规培养集成电路和软件交叉应用的复合高端人才。

其实近年来,我国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2年5月,我国已建成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以及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校达29处,并不断加强相关学科建设。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高校加入到集成电路学院和相关学科建设大潮中,但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也清醒地表示,推动高校设立集成电路学院和强化相关学科建设是解决我国芯片产业“卡脖子”问题的战略布局之一,值得肯定,但是需要把握好“度”,不能一拥而上。

刘忠范建议,集成电路学院建设要立足长远性和前瞻性布局,重点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避免一拥而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校应从体制机制上强化已有各相关专业院系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联动,发挥学校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的优势,而不是简单地建设新机构。同时,一流高校要强化芯片相关学科建设,重点应放在培养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

而除了高校加大力度培养人才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建议,科技企业也应承担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聚焦电子材料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光远新材董事长李志伟建议,加强集成电路用电子材料产业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协助技术攻关,鼓励高校开设集成电路用电子材料产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课程。

正视差距,全力推进芯片国产化替代

“当前我国核心芯片产业仍处在扶植成长阶段,与国外产品存在较大差距,此外还存在产业链韧性不足,产业生态不够丰富,市场占比小等现实情况。”而正视这一差距,大力推进芯片产业链国产化成为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对于芯片研制国产化程度仍较低、关键设备原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科38所高级专家徐晋建议,全力支持集成电路企业开展产线关键环节、关键材料国产化替代,加快国产设备、原材料在产线的适配,加快提升国产化率;在终端应用市场方面,积极引导下游应用企业试用或大规模应用国产芯片,逐步构建良好的应用生态环境。在国产化替代和应用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和激励政策。

聚焦国产CPU当前发展的难点痛点,全国政协委员、飞腾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建议,国产CPU的发展要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应用生态并重,加速国产CPU向可控的主流路线收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用,加快建立研发与市场正循环;紧抓产业变革关键机遇,实现信息产业弯道超车,走出“单品追赶、系统领先”的发展之路,引导国产CPU在兼容主流生态标准的同时,瞄准新计算模式加强演进,参与或主导标准制定。

面对电子特气技术、认证、市场壁垒较高的发展特性,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建议,支持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体系,减少或打破市场壁垒,支持电子特气国产化和市场应用;支持优质电子特气企业做大做强,进行产业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副所长郭建增建议,尽快启动国家电子特气重大专项,以电子特气龙头企业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电子特气相关企业,同时引入上游原物料、仪器设备、零备件等企业,下游重点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共同研发电子特气。

此外,如今构成存储系统的存储介质芯片仍是薄弱环节,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冯丹表示,她和团队已经与国内几家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正在研发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的下一代存储器,未来将从根本解决国产芯片“卡脖子”问题。

避免无序竞争,建设“核壳型”芯片产业生态

芯片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度极高的“硬科技”产业,对于产业生态发展,刘忠范建议,国家应集中目标,打造领军型龙头企业,避免押宝式的投入和低水平无序竞争。从政策层面推动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核壳型”芯片产业生态,扶持众多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形成芯片产业“壳”,构建抗冲击力强的、可持续发展型的全链条芯片产业生态。

同时,他还建议,设立“芯片产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扩大“一招鲜”型的技术创新群体规模,推动芯片产业的精细化分工,打造枝繁叶茂的中国芯片产业树。

其实在两会召开之前,集成电路领域重磅利好消息已经频出,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国资委主任张玉卓等皆提及“集成电路”、“芯片”等关键词,同时,芯片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已在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这将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发展高潮。

可以预见,随着集成电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人才、资金等资源将日益充裕,芯片产业国产化进程有望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方面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全面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