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缘何跻身“第三大操作系统”?
作者:ICT行业资深分析师 金峰
【慧聪通信网】2012年,鸿蒙系统启动开发;2019年,鸿蒙系统商用,并搭载于智慧屏上;2021年,搭载鸿蒙系统的手机推出;2022年底,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在智能手机市场中,鸿蒙系统全球份额占比为2%,国内份额占比为8%,稳坐“第三大操作系统”交椅。
笔者认为,鸿蒙系统的发展具有5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知识产权“避雷”: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自主终端操作系统或多或少以Android作为基础,以期实现快速生成。由于Android系统在组成上包括开源部分(如AOSP)和知识产权部分(如谷歌的GMS),且二者边界模糊,这就导致一些国产系统,陷入了“Android换皮”的“口水战”中,或被谷歌告上法庭。于2012年启动开发的鸿蒙系统,虽然也站在Android的肩膀上,但仅使用了完全开源的AOSP部分,并且时刻具有危机意识,防范来自法律诉讼、行政制裁等方面的威胁,确保知识产权合规,构筑发展基石。
二是自有终端规模:促进系统规模发展。
一款全新操作系统能否被广泛应用,取决于终端厂商的接受程度。将系统安装在自有终端中,不仅能够促进系统快速规模发展,同时也能为其他终端厂商提供示范样板。参考国际案例,苹果采用终端与系统一体化发展方式;谷歌在Android系统推出的早期,也定制手机,为行业提供范例。现阶段,华为的鸿蒙系统参考了苹果的模式。虽然受到制裁导致5G手机停产,但在2022年依然占有国内手机市场7.9%的份额;同时鸿蒙系统支持多终端,以智能手表为例,2022年华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7%,位居第一。这推动了鸿蒙系统装机量快速上升。
三是兼容Android生态:可用性快速到位。
在智能终端时代,各类应用须保证“智能”的实现。在鸿蒙系统诞生之时,移动应用生态分属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两大阵营各自拥有数百万开发者和应用。由于鸿蒙使用了AOSP,百万级Android应用基本上能够正常运行。差异在于运行的效率,如部分谷歌所提供专有能力的调用、部分终端权限的调取等方面。通过“借力”,鸿蒙应用生态直接从百万级起步,而非从“零”起步,使得终端可用性“一步到位”。在发展后期,谷歌逐步开始调整应用格式,限制鸿蒙兼容Android应用,但鸿蒙此时已经通过自有生态建设,形成了一批鸿蒙原生应用,可独立发展。
四是自主生态发展:实现发展的可持续。
开发操作系统并不难,难的是建立相应的生态。鸿蒙系统在生态化发展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在终端生态上,除了华为自有终端外,已有WIKO等其他品牌手机使用鸿蒙系统,一些发烧友在小米等其他手机品牌上适配鸿蒙;此外,由于鸿蒙是多终端系统,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方面应用空间广阔。另一方面,在应用生态上,华为以“开发者计划”扶持,以方舟编译器等技术手段赋能(从Android移植较快),截至2022年末,鸿蒙的注册开发者数量达到600万人,贡献了数十万个原生型的鸿蒙应用,与Android生态逐步实现脱钩。
五是系统通用赋能:着眼泛化终端空间。
华为鸿蒙在立项时,以开发物联网轻量系统为目标;2019年商用时,成为智慧大屏的系统之一;2021年,落地于智能手机;2023年,鸿蒙PC系统亦在测试中……而根据华为计划,鸿蒙系统将是“1+8+N”的全场景战略基石,可应用在各类终端上。这也意味着,鸿蒙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未将应用方向“锁死”,而且不断强化通用底座特征,为后期开放式泛终端拓展奠定基础。而这种泛终端方式,也在苹果以及微软的新系统中得到体现。